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國家綠色競爭力”論壇上表示,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就要走向市場化的運作,國家不再給予可再生能源補貼。現在國家能源局已經提出到2020年風力發電實現平價上網,不再給予補貼。光伏發電到2020年在用戶側不再給于補貼,也實現平價上網。
對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德國能源中心及學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夏馬努也給出了德國的相關經驗。夏馬努展示了德國太陽能、水能和風能從2004年到2012年上網補貼價格,這三項新能源的補貼價格方面是不斷下降的。夏馬努表示,補貼不斷減少是一個對的趨勢。但是現在太陽能組件越來越便宜,所以也不再需要補貼,這是很好的。他說,“補貼是干嘛的呢,補貼是為了推廣,促進應用,促進科學研究,現在技術達到了一定階段,也達到了一定的生產量,還需要補貼干嘛呢?”
孟憲淦表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建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總量目標的原則。而為什么要有這個原則?孟憲淦說道:“就是因為可再生能源發電還是需要靠政策推動,現在風力發電每一度電的補貼是2毛錢,到2015年實現風力發電19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補貼總共就要380億人民幣。光伏發電目前政府每一度電補助6毛錢。所以目標都完成的話,每一年的財政補貼就要達到1千億人民幣,而且連續20年。所以這是很大的財政上的支持。”也就是說在中國要完成可再生能源建設的時候特別要考慮的是總量的目標,其中很大一方面就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
在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后,可再生能源補貼方面也會發生變化,那就是市場化。孟金淦期待,一旦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就會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就會有更大的規模和更大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