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一年來·企業見聞
“干了30多年,總算真正有了一種用知識創造財富的感覺!”
剛剛過去的2014年對華東理工大學華昌聚合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坐鎮來說,成就感頗強——原本只是賣產品和技術的這家校辦企業,終于開始賣品牌了!在這一年內,華昌完成了對法國和馬來西亞兩家著名跨國集團、上市公司的授權,使其成為華昌的OEM(原廠委托制造,即代工生產)基地,在歐洲和東南亞生產銷售華昌MFE品牌的高分子復合材料。對澳大利亞、俄羅斯客戶的品牌授權許可協議,也正在洽談之中。
一直以來,中國都被認為是海外品牌的OEM基地。在化工行業,不少高科技產品都被海外跨國企業壟斷。十年時間,從一個瀕臨破產的“校辦”化工廠,到如今與世界500強齊頭并進,華昌不僅打破了樹脂材料的國外壟斷,更成為國內這一產品技術的唯一輸出企業。
自1998年公司改制以后,劉坐鎮以大學青年教授的身份,按照“新材料+新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定位,開始在這家校辦公司做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技術開發和市場推廣。華昌圍繞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周潤培教授課題組的科研成果環氧乙烯基酯樹脂,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獲國家發明專利的MFE乙烯基酯樹脂,是耐腐蝕玻璃鋼制品的主要基體材料,其應用遍及化工、冶金等防腐蝕領域,連續十多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成為公司的核心產品。
背靠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公司通過生產流程再造、清潔環保技術提升,并跟蹤世界聚合物科技發展前沿不斷研發新產品,使“產學研用”真正緊密結合。2008年,公司進駐世界500強云集的上海化工區,但總部及研發中心始終設在華東理工大學內。“大學里國際學術交流頻繁,駐扎在這里,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國際最新動態。”劉坐鎮說,“這讓我們永遠都在科研的最前沿,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之間的通道更加順暢高效。”
為了加強研發工作,公司與華理材料學院共同組建了上海防腐蝕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防腐蝕技術開發中心。在中心內,華昌公司擔任研發和產業化基地的角色,并發揮資金優勢,為防腐蝕技術研發提供有力支撐。公司將研發投資直接投入學校的實驗室建設,使得學校的教授可以使用實驗設備做科研,研究生可以經歷系統訓練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而企業的研發需求,也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2008年,華昌公司位于上海化工區的生產基地成功投入商業運行。產品年銷售額從1998年的1500萬元上升到2013年的3.8億元,增長了25倍,利稅增長20倍,批量出口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加拿大、中東等35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全球防腐蝕樹脂主要品牌。
2014年12月25日,在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表彰大會上,華昌研發團隊與華東理工大學聯手的“高性能環氧乙烯基酯樹脂”項目榮獲了“上海產學研合作優秀項目獎一等獎”。
但公司管理層也意識到,公司不應滿足于產銷量的增加,不能局限于做一個只有產品出口的低端“制造者”,要“走出去”,由單純的產品出口到技術品牌許可屬地化生產,真正實現“華昌創造”。
由于產品都是自主研發,從實驗室到中試再到生產線一氣呵成,客戶再苛刻、技術標準再高的要求幾乎都能得到滿足,華昌聚合物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供貨緊張時,甚至會出現集裝箱車排著隊在工廠里等貨的情形。
“技術品牌輸出當然是含金量更高,屬地化生產對MFE環氧乙烯基酯樹脂來說也比較適合。”公司技術人員說,這種樹脂保質期短,儲存條件嚴格,特別是海運運輸時間長,運輸成本高(為三類危險品),不適合跨國長距離運輸經營,屬地化生產是該產品占領國際市場的最有效途徑。
尋覓中,法國諾伊德公司首先進入視野。這家歐洲老牌集團公司早在20多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已連續6年到華昌進行技術交流。2014年1月,諾伊德公司提出在歐洲設立基地,生產銷售“MFE乙烯基酯樹脂”這一上海市名牌產品。經過半年多談判,諾伊德公司把在意大利收購的工廠改造成生產華昌樹脂的基地,并以此為基地向歐洲市場更全面地推進。通過此次合作,華昌公司打破了該技術在歐洲市場上長期為幾家大跨國公司所控制的格局,成為在此類產品上成功實現技術和品牌輸出的國內首個企業。
與此同時,華昌公司還積極在亞洲尋找合作伙伴。去年,作為東南亞唯一的不飽和聚酯樹脂本土上市公司——馬來西亞理建公司提出,通過華昌聚合物授權,由馬來西亞企業在當地生產。在東南亞地區設立工廠進行屬地化生產,既可以省掉運輸時間,相對延長樹脂的貯存期,又可以省下海運成本,有利于品牌輸出。雙方經過幾輪談判后,一拍即合。
根據協議,1噸產品中998公斤的原材料都由對方在當地采購,而最核心的原料催化劑必須向華昌公司購買,華昌另外收取銷售額5%左右的品牌管理費。劉坐鎮說:“化工產品的核心技術,其實就在那每噸產品中的2公斤催化劑里。而通過催化劑的用量,我們既可以保證產品質量,也可以掌握對方的產量和市場開發進度。”
去年12月,MFE乙烯基酯樹脂在理建公司馬六甲工廠的10噸反應釜連續順利投產。經檢測,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合格。至此,華昌公司國際化戰略掀開嶄新的一頁,由單純的產品出口到屬地化生產,真正實現了品牌和技術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