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是5G通信、物聯網、新能源等新興行業的重要支撐。隨著玻璃纖維在各個領域運用的不斷深入,玻纖企業的創新腳步也在不斷加快。
對于玻纖企業而言,“點火”兩個字份量很重——當一座池窯點火成功,就標志著一條全新生產線投入使用,也預示著年產能將帶來新的提升。
在重慶國際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國際”),F11高模量玻纖池窯生產線于去年三月正式點火,這是目前全球極大規模的風電高模纖維生產線,也是企業加快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如果把池窯里的火焰看作玻纖的制造之源,創新就是為了讓火燃得更猛!”重慶國際總經理黃敦霞如此說道。
堅持“修煉內功”
“小到手機通信,大到新能源行業,玻纖的應用極為廣泛。”黃敦霞表示,隨著玻璃纖維在各個領域的運用不斷深入,玻纖企業也必須加快創新腳步。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末,化工企業云天化集團收購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的7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當時最令人稱道的就是,此次收購給企業帶來了創新意識。
“云天化集團剛接手沒多久就迎來了國內玻纖市場的一波需求高峰期。”重慶國際戰略合規部副部長何建明坦言,當市場一片飄紅時,業內其他企業把擴線、擴產當作重心,而重慶國際則是率先啟動信息化系統,搭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體系。
生產管理、成本管理、班組管理、黨建管理、創新管理——這套“組合拳”給重慶國際帶來的變化,如今看來卓有成效,更具成本優勢、效率優勢和產能優勢。“我們堅持‘修煉內功’,比如在創新管理方面,企業提出的要求是‘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技術創新水平,不斷向市場推出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高性能新品,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消費需求和潛在需求。”何建明舉例說道。
去年點火投產的F11生產線同樣是重慶國際通過信息技術,助力智能制造的“代表作”。
何建明笑言,前些年企業的人力資源部招聘員工,年輕、身體壯的應聘者很受青睞,因為那時搬運產品原料全靠人力,各項工序流程也多靠人工操作完成。“現在走進F11智能生產線,最忙碌的是機器人小車,見到最多的是自動化設備。”他說,F11已經實現礦物原料自動化配置、大型池窯節能技術的運用、浸潤劑自動化配置、拉絲自動化、全過程自動化物流等,初步達成智能制造生產線標準。
從無到有的專利數
在重慶國際的員工隊伍中,“六型”班組團隊創建活動深入人心,這其中,“創新型”便是核心。
“沉下心來,打磨產品,研發精品,或許短期會經歷陣痛,但卻能贏得未來。”39歲的韓利雄是重慶國際的高級工程師,被大家稱作“研發狂人”,他時常以這句話告誡自己和團隊,要始終懷揣一顆創新之心。2017年,他帶頭研發的風電用高模量玻纖取得突破,在國內率先實現了該產品的升級換代,成為企業的支柱產品。
入職十年,韓利雄先后參與了超高模量TMII玻璃纖維、高折射率HR玻璃纖維、特高壓用高性能絕緣紗等多項核心產品的技術開發、性能優化、產業化生產等工作。其中,在開發“面向電氣絕緣行業用高性能玻璃纖維紗”的過程中,經過整整五年的優化改進,才得到了客戶的認可。“該產品主要用于高壓輸電線路、變電站、電氣鐵路架空線路等領域,當時市場上中低端產品良莠不齊,我們就決定研發精品。”他告訴記者,研發團隊從工藝、流程、配方到實驗,不斷從產品上找問題,進行多次改造升級,最終才研發出企業的龍頭產品絕緣紗。
破藩籬、求創新,既有像韓利雄這樣的榜樣引領,也離不開機制變革的驅動。
在重慶國際,“技術積分”制度就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實施了技術創新獎勵辦法,規定了獎勵等級、獎勵標準、積分制度等內容。”黃敦霞介紹說,從技改建議到專利認證,每一項大類都設置了對應的積分。如果承擔的科技創新項目超出預期,還可以單獨獲得技術積分。與此同時,企業還引入創新方法體系,對提供創新方法的工程師給予額外積分。
“員工們學習熱情高漲,創新意識得到普及。”黃敦霞感慨道,這項機制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企業的專利數量大幅度提高。“截至今年10月底,企業累計申請專利300多件,有近200件專利申請獲得授權。”